从2019年末新冠疫情开始出现到全球大流行,迄今为止,这个新病毒已和人类共存两年。凭借超强的传播力与层出不穷的变异,新冠已导致全球2.65亿人感染,死亡超过500万人。
作为一个占全球人口数19%的国家,中国累计新冠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的0.05%。在经历了最初的武汉保卫战后,中国一直坚持“外防输入,内防扩散”“动态清零”的防疫政策。
12月2日,《英国医学杂志(The BMJ)》发表了“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”专辑。
这组文章的领衔作者之一、The BMJ高级临床研究编辑、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唐金陵在文章中分析说,有效清除本土感染可以使中国灵活考虑特定人群优先进行疫苗接种,并尝试从当前“本地传播零容忍”政策安全过渡。
但与此同时,对病毒的成功遏制、围剿也使得中国人群几乎整体处于易感状态。目前,大流行正处于第二阶段,在疫苗接种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之前,中国仍需要坚持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。
传统公卫举措的成功
论文指出,大流行早期,包括中国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国在内都希望通过围堵方式,完全阻断病毒传播,且都实现了这一目标。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形下,围堵的核心“武器”即采取传统的公共卫生举措——非药物干预措施,包括主动发现病人,隔离、治疗,追踪、隔离密切接触者,出行限制,以及戴口罩、勤洗手个人防护举措等。